镇原秦诏版:秦始皇一致衡量衡的文字见证

  秦诏版,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一致衡量衡诏书的铜版,有的镶在铁权、铜权上;有的四角有孔,用以钉在木头的量器上。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遗物有铜椭量、铜钱等,不只数量多并且散布也广,而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诏版方式在全国极为稀有,镇原县博物馆保藏的便是其中之一,可谓稀世珍品。

  9月13日,“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”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镇原县博物馆,近距离感受了这件铭刻着华夏大地一致衡量衡印记的国家一级文物。

  采访团在“茹水文明”展厅最夺目的方位,看到那方如烟盒巨细的“秦诏版”,在四周青铜器的环护之下,在柔软的射灯下散发着古拙的光辉。

  据镇原县博物馆交际部主任刘辉介绍,这件“秦诏版”为长方形,长10.8厘米,宽6.8厘米,厚0.4厘米,重0.15千克,四角钻有四个小孔,是供人们将其固守时钉钉子用的。

  “秦诏版”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,竖五行、横八行,上下、左右结构规整,阴文书刻秦小篆40字,即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全国诸侯,黔黎大安,立号为皇帝,乃诏丞相状、绾,法衡量则不壹,歉疑者,皆明壹之”。

  诏书中的“二十六年”指的便是公元前221年,那一年正是秦始皇一致我国之年,也是公布一致衡量衡诏令之年。

  “黔黎”是当年秦始皇对大众的称谓,秦尚黑,大众要用黑布包头,称作“黔黎”。“立号为皇帝”是嬴政觉得本身一致全国,功过于“三皇五帝”,所以更改名号,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显贵的三皇五帝的称谓合二为一,声称“皇帝”。“状”即丞相隗状、“绾”即丞相王绾。“法衡量则”是指法令、衡量等准则。

  这段文字粗心是:“秦王政二十六年,秦始皇吞并了各国诸侯,一致了全国,大众休养生息,所以立称谓为皇帝,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、王绾,把全国不一致而紊乱不清的法令、衡量和各种准则都清晰一致起来。”

  “从诏文上的40字可以精确的看出,这些字笔画多为匀圆的线条,结构比较规整,字体笔画引申拉长、圆润弯曲。”刘辉表明,此块铜诏版不只是一致衡量衡的证明,更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,是研讨秦小篆的现存什物之一。 (西北角·我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)

  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念,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文面授权。